全部常見問題
-
組成台語家庭成員範例
台語家庭只要有人住嘉義縣,一個家庭只有兩個,就可以組成一個台語家
庭。譬如說,我的家共有 6 人,其中兩人一組,就可組成一個台語家庭(但家庭成員不可重複:每個家庭成員只能在一個編組)。
文化家庭(有台語意識,會講一些台語的)
例 1:
江 X 釵 + 孫子 台語家庭第一組徐 X 文 + 孫女 台語家庭第二組
學習家庭(台語意識比較弱,只會講一些台語的)
例 2:
媳婦 + 女兒 台語家庭第一組兒子 + 孫子 台語家庭第二組
例 3:
老師-a 孫子
a 孫子就不能再和媽媽一起登錄
-
我如果我於第一期徵集期間只完成8點,是否可以累積到下一期使用
- 每一期徵集期間之點數認列均為單獨計算,無法累積至下一期徵集期間。
- 例如第一期徵集期間進場之台語家庭未能達標,則第二期徵集期間可視為新加入台語家庭,累積20點領取獎勵金;如為第二期徵集期間新進場之台語家庭無法達標,則第三期徵集期間亦視為新加入台語家庭,累積20點領取獎勵金;如第一期徵集期間達標之台語家庭、第二期徵集期間未達標,則第三期徵集期間需累積30點(為連續第2期參加之規定點數)領取獎勵金。
-
承上題,如果下一期徵集時間視為新加入,如果是「台語學習家庭」是否可以再領取kóng Tâi-gí禮包呢?
不能,kóng Tâi-gí禮包僅提供新註冊之「台語學習家庭」領取,如為原家庭新增之成員另組為新家庭,則以代表人認定。 -
我要如何知道台語家庭課程或活動相關資訊
本部將請各開課及辦理活動的公家機關及民間團體,將課程及活動資訊公開於國家語言數位資源網,提供台語家庭報名,課程或活動認列之點數亦一併公告 -
是否一定要參與登錄台語家庭之縣市辦理之課程或活動?在其他縣市參加的點數一樣有認列嗎?
只要上網登錄為台語家庭後,是可以跨縣市參加課程或活動的,點數之認列將於參加完畢後,由辦理課程或活動之單位上網登錄並由系統核算即可。 -
登錄台語家庭一定要選居住地的縣市嗎
因為需要至登記的縣市設立之「台語家庭推廣點」領取kóng Tâi-gí禮包,所以請選擇以居住地來登錄,但參加課程或活動則不受限制。 -
已申請為台語家庭之家庭成員是否可以變更
- 除代表人以外,其餘家庭成員原則上可以自由綁定、解除,但每一期徵集期間有限,比較晚加入的成員也必須於期限內完成累積課程活動點數,因為每期每位成員都要累積到規定點數,才能通過系統審核為台語學習/文化家庭。
- 若是申請文化家庭,請注意,開始上傳成果影片起就不能再變更家庭成員。
- 另已領取過kóng Tâi-gí禮包的學習家庭,再新加入學習家庭成員,無法再領取kóng Tâi-gí禮包。
-
「台語學習家庭」可領取kóng Tâi-gí禮包,請問「台語文化家庭」可以領取嗎
kóng Tâi-gí禮包僅限「台語學習家庭」領取,是為了幫助其家庭學習以台語作為家庭之溝通語言,先給予台語學習相關資源。 -
台語「文化家庭」成果短片能考幾次
台語文化家庭成果短片可以在台語家庭會員平台(台語家庭專區)的「模擬情境抽題」區多次抽題練習,準備好了便至「正式情境抽題」區進行正式測驗,抽題後,請錄製全家人一起談論話題的90-120秒影片,並在抽題後的24小時內完成影片上傳。24小時期間若覺得拍攝的影片不滿意,總共可以上傳5次(每次均會覆蓋前次上傳檔案),24小時時間到,將以最後版本送審查。為鼓勵全家人一起說台語,若審核不通過,可以再重新挑戰,但每期重新挑戰以三次為限。 -
「台語學習家庭」及「台語文化家庭」差別
- 請申請者判斷家庭成員以台語溝通是否順暢,如尚無法以台語順暢溝通,建議可先申請為「台語學習家庭」,如已可以用台語自然溝通,建議可直接申請為「台語文化家庭」。
- 「台語學習家庭」認定標準,為須完成課程及活動之點數,並經台語家庭會員平台認定後,即為「台語學習家庭」;「台語文化家庭」認定標準,除完成點數認定外,須拍攝成果短片並上傳至台語家庭會員平台(台語家庭專區),如於影片中家庭成員能以台語自然溝通,經本部或縣市政府委託專業委員檢視影片通過,即為「台語文化家庭」。